新闻 > 教学与研究 > 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留学生周晓丽——热情的心灵 冷静的大脑
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留学生周晓丽——热情的心灵 冷静的大脑
2012-08-28

人物简介:周晓丽,出身上海,中学就读复旦附中,2011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四时曾在上海杨浦区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担任志愿者英语教师。2011年7月来日留学,2012年4月入学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名校志向塾大学院进学课程经济学讲师。

有惊无险报考东大

周晓丽从小钟情日本的动漫、小说、电影等等,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看上去她是个颇为时尚的女孩。到了大三,周晓丽开始自学日语,因为她当时就决定大学毕业后来日留学。

周晓丽在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来日本之前,她跟着导师做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税率制研究课题,她对于这一课题十分感兴趣,在研究上花了很多心血。周晓丽对于学术研究一直是很上心的。让她至今感到很遗憾的一件事是,7月23日在天津有环境经济学的学术会议,本来她可以和导师一起参加,而当天正好是她启程来日本的日子,学术会议只能忍痛割爱了……

东京大学,是周晓丽来日本前就定下的目标。来日之前,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考了托福以及日语能力一级、写了一篇万字左右的英语论文、准备研究计划书……

但是,时间十分紧迫,周晓丽来日本后一个星期,就迎来了东大出愿的日子。

在出愿的最后一天,周晓丽决定到窗口去提交资料,但是那天却出了一些意外的状况。研究计划书完成得比较仓促,周晓丽本打算到东大附近的便利店把研究计划书打印出来,但是因为文件的格式问题,无法打印。周晓丽急中生智跑到东大对面的出版社求助,问一位大叔:“你们的打印机可以借我用吗?”对方问清原委,把她带进内部,使用会社的打印机,顺利地把研究计划书打印出来了,对陌生人的帮助周晓丽感激在心。

不巧的是来到了东大出愿的窗口,发现已经过了窗口出愿截止时间下午4点。只有通过邮寄的方式出愿了,周晓丽就在东大前的邮局把资料邮出,只要邮戳是当天的就行,就这样,她有惊无险地报考了东大。

化压力为动力

东大的笔试是在9月初,笔试是东大录取学生的重要一环。准备考试的日子,周晓丽过了一段苦行僧似的生活。她让在日本的复旦校友帮忙找来七本有关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书,她理性地做计划,给自己定了学习七本书的目标。每天规定自己要完成哪本书的哪几章。比如看书的目录,200页的书在十天内看完,每天必须掌握二十页,没完成不能睡觉。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习,下午上日语学校的课,下课后继续在学校的自习室学习。回家后每天晚上看书到凌晨两三点,睡眠时间只有三小时左右。但是到了考试前最后四天,为了保持良好的临战状态,周晓丽规定自己睡眠一定要超过6个小时。考试的前一天,她美美地睡了十个小时,精神饱满地应试了。

在考场上,周晓丽镇静自如。她看到旁边有个中国留学生好像显得特别烦躁,一道题卡住,就没有再提笔。事前通过做大量的过去问,周晓丽已经充分了解了东大出题的特点,比较灵活,一开始看到题目可能会让你有脑筋急转弯的感觉,所以有的人难免紧张,影响正常发挥。

周晓丽认为,考试不仅检验专业知识水平,其实还考验一个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她回忆道:“考试时一道题卡在那儿,我也想了三四分钟,但是我马上告诫自己,不能卡太久,进程不能耽误,否则会影响后面的做题速度,要冷静,不要放弃。最后一道题数值特别繁杂,虽然没有完全做出来,最后自己感觉做得还不错,历年都是题目做到70%肯定能够被录取,60%也是有机会的。觉得自己是70%以上,我有这样的自信,信心很重要。”

周晓丽还谈起这样一件事,在备考东大的时候,语言学校的老师找她谈话。老师和她之间有了以下对话:“进学的第一志愿是哪个学校?”

“东大”。

“那东大落了呢?”

“一桥。”

老师步步紧逼:“一桥落了呢。”

“我还没有时间考虑这个,还没有想后路,一心准备考试。”

最后老师说:“你要看清自己的水平再给自己定位。”

听了这话,周晓丽一时很不是滋味,她很倔强地说:“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我会考到自己希望考上的大学。

周晓丽说当时自己有点小情绪,心里嘀咕着:你不了解我,怎么来评价我的水平。我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学习能力。

“这件事对我有打击,但是也给了我动力。后来冷静之后想一想,老师是用另一种方式鼓励我吧。”这么一想,周晓丽就释然了。

分析自己来日本两个月就顺利考取东大的因素,周晓丽说:“可能很多同学忽略了在国内时的准备,我在来日本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

 

树立老师的威信

周晓丽考上东大不久,就到名校志向塾面试,经考核后,担任大学院进学课程经济学讲师。在周晓丽的眼中,塾是个进学指导团队,塾就像个家长,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都给予指导,塾在各方面帮助学生。

之前,周晓丽有过当老师的经验。在大四时周晓丽在上海杨浦区的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做过半年的志愿者英语教师,这段经历给了她许多思考。

周晓丽有次到大学图书馆时拿到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农民子弟学校需要英语教师,她就报名了。“有幸成为教师,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还是很难得的,我不仅教书,还在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平等。虽是理科生,我对社会问题也很感兴趣,户籍制度的差别导致很多小孩无法受到正常的教育。”

周晓丽每个星期去学校讲课一两次,教初一英语。她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教英语,更要让学生拓宽视野。那些孩子看外面的世界的机会比较少,要让他们了解国外的文化和教育。

让周晓丽感到揪心的是,整体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里初一的学生比较多,到了初二、初三人数逐渐减少,学习积极性走下坡路。中考的时候,他们大都没有复习,因为不能在上海考高中,只能回到本省考试。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在上海工作。周晓丽很心痛地沉思:“这不是学生们的错,这是户籍制度、教育制度造成的。”

在那段时间里,周晓丽逐渐形成严厉的教学风格。上第一节课之前,年纪比较大的教务主任对她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很顽皮的。”

周晓丽很坦然,她认为当老师就应该以老师的姿态出现,首先要树立威信。她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定了三个规矩:不能聊天,不能睡觉,不能吃东西。让学生尊重老师,不能藐视老师,同时要尊重自己。周晓丽上完第一节之后,教务主任很意外,因为学生很认真听课。

周晓丽认为,当老师,首先要把自己的课变得有趣,否则就怪不得学生不认真听课了,如果学生只是被逼听课,那课将变得没有意义。她给学生讲了很多西方的哲学和文化,讲希腊神话,说一些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很有教益的,让我知道了当老师的威信。”周晓丽如是说。

现在作为塾的讲师,周晓丽始终如一贯彻老师的威信。有次在课堂上,有学生小声地对着手机讲话,周晓丽毫不客气地指出:“不可以再接电话了,请尊重大家。”她的原则性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敬重。

 

热情的心灵  冷静的大脑

作为东大的院生,周晓丽的感想是:“日本是适合学术研究的地方,老师和学生都特别严谨,全身心在做研究。日本的大学院生和国内的研究生有一点不同,他们因为有很强的研究意愿,所以要继续大学院的学习。而中国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才去读硕士博士。日本的院生是纯粹对课题感兴趣,学生的生源是最优秀的,学术能力强,学习意愿高。”

周晓丽坦言,来日本之前没有想过念博士,进入东大后受日本学生的影响,把博士作为努力目标了。不过,她和其他博士学姐交流过,走博士深造这条路是非常艰辛的,未知的因素很多,需要做好过硬的心理准备。周晓丽一如既往对环境经济学感兴趣,还是朝着这个方向钻研。

走过复旦,又感知东大,两者都是名牌大学,周晓丽觉得两所大学相似的特色是——国际化,“复旦里留学生很多,国际交流活动丰富,接触世界各地的学生比较多,大二的时候我曾和来自美国各地来的学生一起住在留学生公寓里。大三时去英国短期交流过。而东大的留学生也多,从日本学生角度而言,信息源特别多,不闭塞,视野宽广,能够知道世界各地的信息。好大学的重要条件就是开放和包容。”

周晓丽从小喜欢日本的漫画,今天身在日本,漫画所体现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注脚。她说:“漫画《新世纪福音战士》有这样的叙述,遇到敌人袭击,很多人都有秩序地躲到地下新建的城市,原来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国民怎么可能都这么有秩序地行动。来到日本后知道,全世界只有日本国民能够做得到,大地震后日本人有秩序地行动就证明了这点。”

周晓丽认为:留学生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承受压力的能力增强了,留学美国的学生可能会变得善于交际、个性开朗,而留学日本的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挺下来。在日本,你不会浮夸,不会为虚无的东西做一些无用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做。

周晓丽很欣赏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一句话:“经济学家应该有热情的心灵,冷静的大脑。”她的个性相当热情活泼,但是着手去做一件事情时,又显得很冷静。她深深地知道,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学经济的她,执著地关注民生、社会问题。学习经济学也需要走在热情和理性之间。周晓丽对学生说,学经济学要充分感受经济学的魅力,要能够为经济学背后深奥的东西感动。经济学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得到应用,要学会思考并提问各种问题,思考身边的现象。